1
大家还记得陶勇吗?
2020年1月20日,
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,
遭遇了一场劫难。
他在出门诊的时候,
被一名患者追砍,
颅脑外伤、枕骨骨折、左手骨折、神经肌肉血管断裂,
整整两周才脱离生命危险。
最近,他接受了媒体采访。
记者问陶勇:
“你恨他吗?连你这样的人都被追砍,你觉得公平吗?”
陶勇回答说:
“我不恨他,
但也不宽恕这种行为,
我只是理解他。”
“理解他”是什么意思?
陶勇讲了一个故事:
“我曾经帮助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,
她的眼睛有白内障,
我们给她免费捐赠了人工晶体。
后来我就去给别的病人会诊,
下楼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情,
这个女孩的爸爸在偷钱。
我也没有特别惊讶,
因为他们家真的太困难了,
他们已经把地、房子全卖了,
她爸也不上班了,
所以你会觉得这一家怎么是这样的,
小偷的一家子。
但是您知道吗?
后来又过了一阵子,
他们又上我的门诊就医时,
正好碰上一个老太太上楼梯摔了,
她爸二话不说,
背着那个老太太就走,
就到急诊室包扎去了。”
陶勇说了这样一段话: “所以我一直不认为人性本善, 也不认为人性本恶, 我认为善和恶就是硬币的两面, 根本就分不开。 人性,我认为就像流水, 它要靠引导, 如果你这个环境是一个向善的环境, 它就会更好, 而如果是一个恶的环境, 大家可能都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。 所以其实我想说的是, 很多时候, 我们是站在衣食无忧、生活安定的情况下, 去评判别人是好是坏, 而事实上我也经常问自己, 如果有一天我也穷困潦倒, 到了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时候, 我会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吗? 我觉得我也未必做得到。 所以人性的善和恶, 真的是在环境中滋生的一个东西。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向善的环境, 而不是一个向恶的环境。” 陶勇这番话真是让人感动, 他活得太通透了, 这样的人,很难不善良。 2 陶勇这番话, 让我想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《寄生虫》。 电影里,金爸感叹说: “太太很单纯又善良, 有钱却很善良, 有钱人好像都很善良。” 他的老婆补充了一句话: “不是有钱却很善良, 是有钱所以善良,懂吗? 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 我也会很善良。” 电影里还有一句经典台词: “过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好人。” 这句话虽然毒, 但说得很在理。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就是如此: 有钱人不但比穷人更有素质, 也比穷人更加善良。 (穷人也有很善良很高素质的人, 富人也有很残暴很低素质的人, 所以不是说绝对,是说整体上) 前几天看过一个采访, 采访对象是外卖小哥, 让外卖小哥评价点餐对象。 外卖小哥说了这样一番话: “接触了这么多点餐的人, 从整体上说, 有钱人的素质都很高, 他们不但喜欢给小费, 还对我们非常客气非常礼貌……” 为什么有钱人往往更有素质更加善良? 因为善良和素质是有成本的, 这些都源于金钱和物质的保障。 所以古人说得好: 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 “穷生奸计,富长良心。” 贫穷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, 不只是让人变得自私, 更让人变得无理取闹。 有钱人之所以更有素质更加善良, 不是他们生来就比穷人更善良, 不是他们生来就比穷人有素质, 而是他们生在优越的环境里。 就像《寄生虫》里所说的: 因为钱像一把熨斗, 熨平了所有褶皱。 他们从来没有不体面过。 一般的人, 如果有这样的不差钱的培养, 也能体面成这个样子的。 3 想必很多人, 都看过上面这张留言条。 2020年6月24日, 在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, 在回老家之前, 给经常去看书的东莞图书馆, 留下了这样一张纸条: “想起这些年的生活, 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, 虽万般不舍,然生活所迫, 余生不忘你东莞图书馆, 愿你越办越兴旺, 识惠东莞,识惠外来民工。” 这张留言条感动了很多人。 但吴桂春让我最感动的, 其实不是这张留言条, 而是他说的另外一句话: “好像一棵树一样, 一棵树不能每一根枝桠都是那么茂盛, 有好的有坏的, 靠东南边总是叶子茂盛, 谁叫你生在没有阳光的那一边。 把自己比成自然,你就不后悔。”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呢? 我就是希望大家能把吴桂春说的话和陶勇说的话联系起来看。 希望我们这些侥幸生于东南枝桠的人, 能够尝试去理解那些生于西北枝桠的人。 希望我们这些侥幸处于优越环境的人, 能够尝试去理解那些处于恶劣环境的人。 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《白菜汤》。 这篇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: 一个农家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, 这个青年是全村庄最好的工人, 地主太太很是惋惜, 便去探问这个青年的母亲。 那母亲正站在屋中央, 拿着一个勺子, 一勺一勺地喝着白菜汤。 地主太太觉得太不可思议了: “她的心肠真是硬啊, 这种时候居然还能够吃东西! 几年前,我9岁女儿死了, 我悲痛欲绝,差点死掉。 然而这个女人却在喝她的白菜汤。” 地主太太最后实在忍不住了, 向这个农家寡妇发问: “难道你不喜欢你儿子吗? 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? 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?” 眼泪从农家寡妇的脸上淌下来: “儿子死了,我的心被挖走了, 我的日子自然也是完了, 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, 这里面放有盐呢!” 屠格涅夫的这篇《白菜汤》, 将贫穷对人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 我们不理解穷人, 就像地主太太不理解农家寡妇为何要喝汤一样, 因为“富足”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。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稿子, 其实就是想说三句话。 第一句:不要轻易去评价和责难别人的生活。 很喜欢小说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。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: “我年纪还轻、阅历不深的时候, 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, 我至今还念念不忘: 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, 你就记住,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, 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。’” 5 第二句: “希望侥幸生于东南枝桠的人, 能够去理解那些生于西北枝桠的人。” 前段时间, 一个大V在微博写了一件事, 我看了特别感动: 北京连着下了两天大雪, 这是我来北京这么多年, 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。 我在手机上买了些菜, 结果送菜的外卖小哥, 不小心把我买的蛋打碎了。 他带着哭腔跟我说: “我赔给您,求求您别给差评。” 我接过袋子,说: “没事,我自己处理就行,您不用赔哈。” 结果当我已经进了小区, 回头发现他还站在原地, 很愧疚很抱歉地看着我。 于是我又补了一句: “没事,您快去送下一单。” 他给我深深鞠了一躬:“对不起。” 我鼻子一酸,赶紧上楼了。 上楼以后,打开袋子, 发现所有的蛋都碎了,无一幸存。 我拿起手机,给他发了条短信: “没事,只碎了一个。雪天路滑,您注意安全。” 我为什么要发这条短信呢? ——因为我知道,鸡蛋都摔成这样了,他一定也摔得不轻。 这样的共情实在是太难得了。 今年有一个词特别流行——向下兼容。 什么是向下兼容? 核心就是三个词。 第一个词——换位思考。 懂得将心比心,换位思考。 第二个词——包容。 不鄙夷别人的无知、贫穷、粗俗, 因为知道这是出生、智力、成长环境的不同造成的, 所以包容每一个人的高度。 第三个词——共情。 因为知道“在己之下”那些人的不易, 所以更加善待他们。 向下兼容——这是现在精英阶层最缺少的东西。 所以,我才提出这个寄望: 希望侥幸生于东南枝桠的人, 能够尝试去理解那些生于西北枝桠的人。 6 第三句:争取成为一个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人。 陶勇在采访中还说过一句话: “所有人其实都是善恶一体, 没有什么单纯的好人, 也没有什么单纯的坏人。 每个人都好的一面, 也有坏的一面, 我也一样, 你们只是没有看到我其他的那些面而已。” 陶勇这段话的意思, 其实就是尼采说的: 每个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兽。 “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数横切面, 每个横切面给你展现的都是不同的事实。 人性很复杂, 不一样的环境会激发不一样的特性。 你很讨厌一个人, 其实你讨厌的只是她的某个横切面而已。 那你有没有好好看过, 她的其他‘面’,整个‘体’?” 很喜欢青春爱情片《怦然心动》。 女主角一开始超喜欢男主角, 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, 她渐渐不那么喜欢他了, “他原来有那么多缺点。” 甚至对他还有了一点讨厌。 女主角的爸爸是一个画家, 画家爸爸对女儿说了这样一番话: “一幅画并不是众多物件简单拼凑而成的, 虽然牛只是一头牛, 青草只是青草, 鲜花只是鲜花, 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仅仅只是一束光, 但如果将它们放到一起, 却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魔力。” 爸爸给女儿传达的意思就是——整体大于局部之和。 什么叫整体大于局部之和? 其实有三层意思。 第一层意思是: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人时, 不要只相信你迷恋的部分, 同时也要看到他身上存在的缺点。 第二层意思是: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人时, 不能因为一个人身上存在某种缺点, 就一刀切地彻底否定他。 第三层意思是: 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一个人时, 要看他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, 还是整体小于局部之和。 如果一个人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, 其实就值得我们继续去喜欢。 而我们自己, 也要争取成为一个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人。